RSS订阅 | 欢迎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热血传奇私服 > 正文

“笔耕”与“书趣”与我至少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6-1-28 20:13:14 人气: 标签:
古人云“六经皆史”,在我看来 ,其 实“六经皆理” ,六经皆文”。六经固不待说 ,如《诗》虽偏于文 ,但也有史诗 ,也有哲理。易》偏于理 ,也不乏文 ,著名易学家宋祚胤甚至认为一部《易经》,就是周厉王的失政史。《尚书》春秋》则“史之正文”,理与文在其中。礼》则属 于“史之用”,也不乏文 ,尤多于理。我这里不是考证六经与史及文的关联 ,而是想说中国文章学的优秀传统 ,就是文史哲的融合。所以不论是《史记》 、汉书》这样的历史名著 ,不论是诸子百家的哲理论文 ,还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随笔 ,无不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只是不同的著作各有所偏重而已。这种情形到近现代 ,似乎发生了变化 ,很少有人能将三者融为一体了 ,因为这实在太难。不过这种传统还在延续 ,还有不少作者在尝试,也有人取得了成功。现在一部文史哲相融合的当代著作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它就是唐琰同志的近 作《笔韵书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笔韵书缘》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读书 、写作 、工作的总结 ,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从容 、灵变地审视自己走过的充满风雨阳光的艰苦历程”。他无意写史 ,而史已在其中。
    这是一部党的领导干部的个人成长史。唐琰同志是邵阳名人 ,集领导 、专家 、文人于一身。为邵阳的宣传文教事业奋斗一生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晚年又潜心于计生工作 、老年工作和修志 ,成为国内知名的计生专家 、老年教育家和方志学家。这不是偶然的 ,他虽出身书香 ,但门第低微。少年时期 ,经历了民族共同的灾难。在躲避战祸中 ,他懂得了苦难;在学徒生涯里 ,他知道了艰辛。解放后 ,由书店学徒成了书店经理,后来进入政界 ,并步步升迁 ,又使他明白了什么是幸福。这些只是他成才的基础 ,而成才关键是学习。他勤学 、善思 ,坚持写作 ,数十年如一日。他嗜书如命 ,涉猎广泛。经史子集 ,古今中外 ,无所不读。书读多了,就会产生联想 ,有了联想 ,就会有创作的冲动 ,于是 ,他笔耕不辍 ,文章如万斛源泉 ,不择地而出。既有厚重的理论著作 ,也有短小轻灵的杂文散文。读与写不但没有影响业绩 ,而且与他的工作相得益彰。几十年的勤勤恳恳 ,几十年的勤学苦练 ,使他为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唐琰同志的成长历程 ,是党的领导干部成长的典范。干部的成长有许多因素 ,其关键点就是看他是否努力学习。……现在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 ,还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之中 ,夜以继日,孜孜以求 ,不断滋养自己 ,丰富自己。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永动的青春活力 ,因而不知老之将至。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想这正是唐琰同志的写照。
    这是地方和国家发展史的缩影。……唐琰同志在邵阳生活工作八十余年 ,生于斯 ,长于斯 ,奋斗于斯 ,成就于斯。从他的成长过程 ,展现了邵阳八十年的沧桑。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 以“写邵阳天地人的变化 、变迁 、变革 ,来诠释我内心深处那一份隐隐的乡愁”。而在他的乡愁中 ,我们看到了邵阳的街道由旧变新 ,看到了她的手工作坊变为大型企业 ,看到了她在大跃进中对五风的抵制与无奈 ,看到了她在文革中的哭泣与呻吟 ,看到了她改革开放后的巨变 ,看到了她未来的美丽身姿和光辉前景。而邵阳的发展变化 ,又折射出共和国的成长史。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人民对新中国的由衷拥护 ,看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坎坷与曲折,看到文革后的拨乱反正 ,看到三十多年来的崛起与辉煌。这一切 ,并非用“史之正文”正面写出 ,而是像在“史之实”中 ,开出来的“史之华”。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是“微言大义写春秋”。一部回忆录式的著作 ,却承载着如此巨大的历史使命 ,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沉甸甸的份量。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其实 ,理论一旦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 ,它也是长青的。唐琰同志在微言大义写春秋时,总是不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章学中文史哲相结合的特点。如对马克 思《资本论》的评论 ,深刻全面;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评价 ,条分缕析;对“两个凡是”的批判 ,理直气壮;对真理标准辩论 ,石破天惊;对“人”字见解 ,富于哲理;对人生的认识,理趣盎然。总之 ,书中对人物、事物的叙述 ,都不是平面的 ,字里行间 ,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这就使它与其他同类著作区别开来 ,从而有了鲜明的个性。
    孔子云“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中国古代文人学者非常注重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老子自言“美言不信”,但他的《道德经》却写得十 分“精妙”。庄子是哲学家 ,他的文章却文采飞扬。韩非子是思想家 ,他的辩说却格外“艳采”。司马迁把历史写得像小说 ,丘迟 、吴均把书信写得像散文 ,诸葛亮和李密把奏章写得感人至深 ,韩愈和袁枚把祭文写得令人涕泪交加。柳宗元 、苏轼把散文写成了诗 ,曹雪芹甚至把小说也写成了诗。要继承这个好的传统 ,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有真情 ,有学问。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 ,就包括气质 、才华和灵气。唐琰同志诗书满腹 ,所以其文章不仅语言新颖灵活 ,气势贯通 ,偶散相间 ,错落有致 ,而且夹叙夹议 ,把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 ,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议论有理趣已如前述 ,而叙事有生趣更是随处可见。他笔下的人物 ,诸如谦和儒雅的陈子藻 ,博学爱才的袁吉六 ,受尽磨难而壮志不移的叶岺 ,耐人寻味而不 怕“左王”称号的邓部长 ,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对调查学毛著假典型经过的记述 ,对奇美崀山独特风景的描写 ,也都令人难以忘怀。刘勰说 ,虎豹无文 ,则鞹同犬羊”,说明文采的重要。他又说,“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有实存也”,说明单有文采 ,没有内容也是不成的。我们读唐琰同志的书 ,就会知道此言不虚。
    唐琰同志是我的老领导,也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承蒙错爱 ,让我先读了他的书稿,并有机会写上自己的感想 ,感到无比荣幸。如果读者从我的感想中 ,能得到一点解读此书的启示 ,或者像此书的书名一样 ,让“笔耕”与“书趣”与你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这就是作者的愿望之所在 ,也是我的希望之所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